每日一字丨抽象篇(耑)

胡须是自然生长的毛发,其并不一定是直的,多为波浪状,或螺旋状。从毛孔处起算,先细、再粗、末端特别细。‘市’的形声字很少,许是断代导致的无人辨识,以至于用其造字者甚少,除了主流字‘鬧’外,并无其他流传于世。造字者又是因何而造‘耑’字呢?从‘耑’的形声字来看,主要使用了‘细的、细分的、微曲的、不规则的’等引申义。

西周晚期·青铜器·楚簋

西周·圜钱

西周晚期青铜器「楚簋」上的‘遄’字是目前已知的、最早的‘耑’旁形声字,但写法上已发生讹变。「楚簋」铭文:“…取遄五寽…”中,‘寽’假借作‘鋝’,是重量单位;‘遄’假借作‘’,是当时的一种货币名称,圆形铜片(圜钱),这句话大意是:“取得五鋝(货币)的俸禄。”。可见在西周时期,‘耑’字字义已倾向于‘细的、薄的’义,并未继承商朝甲骨文‘耑’的本义。

郭店楚简·老子·甲·一六

战国郭店楚简·老子·甲·一六:“戁惕之相和也,長耑之相型也”中,戁惕即难易,長耑即长短。此处的‘耑’作‘長’的反义字,应是类比于‘长发、胡须’所判定的字义。其他楚简中的‘耑’字多作‘端’义,此篇不再赘述。

无论是因断代导致的字形讹变,还是其构件‘而’,都仅仅只使用了‘胡须’的引申义,这显然是片面的。推测造字者的初衷是想以‘耑’字创造一个微观世界,即‘胡须虽细,但仍在变化’,旨在强调‘细微、频繁的变化’。

以下为甲骨文的‘耑’:

以下为金文的‘耑’:

来源:汉字历史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