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腾冲曲石镇的江苴古镇,曾经是经腾冲进入内地的“蜀身毒道”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哨卡。
修复后的箭垛和门洞
千百年来,怀揣梦想的各路商旅通过永昌(即保山)翻越高黎贡山,经过林家铺、岗房、南北斋公房诸驿站,最终到达江苴总卡。在江苴古镇或交易或暂住,从而往来于内地及缅甸、印度之间,自汉唐开始,这里就已经是南方丝绸之路或者茶马古道的重要站点。自蒙元至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,历代政府都在此设立驿所进行管理,缉私稽查,征收盐税及各种杂税,同时也是重要的军事防区。
腾冲抗日县政府旧址
腾冲县城沦陷后,“抗日县长“张问德带领腾冲军民转战腾北坚持抗日,最终取得腾冲抗战胜利
隔着上锁的门缝拍到的抗日县政府院内
1942年,日军占领腾冲,9月,江苴沦陷,驿站房被日军占据,并成为日军的防御据点。1944年6月,中国远征军收复江苴,驿站房也在战争中被毁。怪不得《我的团长我的团》把这里选为主要拍摄场景,作为“炮灰团”的集散地“禅达”,原来江苴不仅满足了拍摄场景需要,更象是历史的真实记录。也难怪很多“团迷”总要慕名前来探访,也许就象我一样,探访完了更喜欢《团长》了。
“死啦死啦”和他的炮灰团
新中国成立后,腾冲通往内地的道路南移,特别是近年来高速公路、机场等交通设施升级,江苴古镇从区域前沿变成了后方,远离了交通要道和市场中心,就连腾冲本地人对这个地名也很陌生了。现在的江苴古镇,是一个绿树掩映、田畴环抱的村庄,古朴祥和,曾经的喧嚣繁华、烽火硝烟只存在记录和想象中了。
湮没了黄尘古道,沉寂了烽火烟云,变换了时空
走进古镇,踩着光滑的石板路,抚摸着古老的木门框,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这样的场景:马帮挑夫们穿梭在江苴的街道上,道旁俨然的房舍集聚着有名的20多家大商号,粮食、盐巴、茶叶、丝绸、玉石等等各种物资在此交易集散,骡马们在河里饮水歇息,士农工商兵各色人等出没在古镇的各个角落,有买的有卖的,乞讨的卖艺的,熙来攘往,热闹非凡。
门前过往终成云烟
2020年,当地政府将江苴古镇列为“美丽村庄”项目,修复了一些原有的驿站房、饮马池、门洞、箭垛、烽火台、防空洞等,以期固化历史,启迪后世。
昔日商号印记